首页 最新公告 非遗动态 非遗项目 非遗传承人 非遗法规 非遗简介 机构概况
岭南古琴艺术
传统音乐
古琴即七弦琴,在古代即称琴。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,是最古老的、纯正的中国乐器之一。 古琴至今已有5000年历史,以纯净、清越的音色追求清、微、淡、远的美学境界,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格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。2003年11月,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“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”。在岭南地区,古琴文化随着南宋中原移民传入,其后数百年间,广东琴学昌盛,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“岭南琴派”。但自近代之后,岭南古琴一度命如悬丝。为抢救岭南古琴文化,1980年,在广东省音乐家协会的支持下,杨新......
广东醒狮(扩展项目莲塘)
传统舞蹈
南国醒狮伴生于流行南派武术地区。俗语说:“有功夫,就有狮”,习武(这里的武指南派武术)到一定火候,就自然而然练舞狮了。而珠三角农村,历来流行舞狮。如今,醒狮活动也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。    张槎莲塘村自元代末年开村至今已近700年,历来民间文化活动十分活跃。农耕时期,舞狮是一项民间自发组织的自娱自乐、驱邪避害、喜庆祈福的活动。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,村民对文化活动要求的提高,醒狮活动也逐渐变得有组织、有套路、注意对外相互交往、有竞技了。上世纪三十年代,莲塘村有一群练出扎实武术功底的少年,在省城—广州,赢得“顽童少狮”之誉。
佛山饼印
传统技艺
饼模,俗称饼印,是制作月饼和家庭印饼的工具。佛山饼印工艺由金鱼塘陈氏创制,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。佛山饼模传统花式:月饼有“行”和“加头”两种(“行”以四个月饼为一斤:“加头”为四个月饼是一斤四两),模内刻上品名、诏名以及配以花卉图案,如“莲蓉肉月”、“佛山”、“双喜”。月饼饼模供各家饼诏制作中秋月饼用,还销往广州、西北江饼家、茶楼、酒家以及出口香港、澳门、南洋一带。除中秋月饼模外,还有鱼仔、佛公、和合二仙、宝鸭穿莲、荷蝶、八仙、蟠桃、双龙云片等等,这类饼印,除茶楼饼家作色饼用外,主要供广大城乡居民,尤以广大农民家庭作印饼用。
蔡李佛鸿胜功夫推拿
传统医药
功夫推拿,与功夫分不开。学习功夫推拿者,必须学习功夫。因而鸿胜堂武医馆内的技师,个个习武,学的最多的就是蔡李佛拳。 梁旭勇师傅说,跟以往的推拿相比,鸿胜功夫推拿最大的不同就在于,技师全是有功夫底子的师傅,因为融入了气功、内力,以及师傅几十年实践经验,功夫推拿在手法、运力上,都有别于普通推拿。
传统技艺•刺绣(广绣)
传统技艺
溶洲刺绣,粤绣的一种,与苏、湘、蜀绣齐名。明末出现,距今已有近两百年历史。户户绣针飞线的情景至今仍鲜活地为当地老人们讲述着。然而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,创办于1959年的溶洲刺绣厂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停产关闭,祖辈积淀的工艺文化濒临危机。 溶洲刺绣取材多为花鸟树木山水,以及神话传说神灵圣贤,一般神幡、横衽、罗伞、寿帐,还有人穿的戏服、裙褂等。与苏绣相比,溶洲刺绣立体感更强,使用的线以绒线、金线、银线为主。 据南庄方志记载,南庄因毗邻广州,一些商人从广州从事刺绣生意的商号拿些订单回来,分散给村中妇女利用农闲时间绣成成品,再交回广州出售,帮补家计。“只要有女人的家庭,就能看到绣花针,可谓户户飞针穿线。”溶洲村民招惠珠是目前“硕果仅存”的溶洲刺绣传承者。1959年公私合营后成立的溶洲刺绣厂在南庄各村设点,分派一些刺绣工夫给会做针线活的妇女带回家里做,完成后统一交由广州的丝绸出口公司。
佛山铸造技艺
传统技艺
佛山是明清时期南中国的冶铁业中心,在中国古代冶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。明代,是佛山冶铁业崛起、发展乃至名播天下的时期,是佛山铁器登场、畅销和远贩东西二洋时期,明代佛山冶铁业响誉海内外,冶铸工艺高超,品种丰富,质量上乘,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商贩。 佛山最早的冶铁点,据说是在佛山新涌边的旧佛山八景之一的“孤村铸炼”。文献记载,明宣德四年,佛山祖庙前面一带就有许多铸铁的作坊,诸炉并冶,火光冲天。明宣德年间迁居佛山的李广成,在里水学会铸冶技术后世代都在佛山从事冶铁业,除了李氏外,还有鹤园冼氏、东头冼氏、佛山霍氏、江夏黄氏、纲华陈氏、金鱼堂陈氏、石头霍氏和石湾霍氏等家族从事冶铁业。到了明成化和弘治年间,佛山的居民大部分都是从事冶铁业为生。
赛龙舟
传统体育、游艺与杂技
南庄属于河网水乡的地理状况,不少村落处于东平水道的包围之中,自古形成浓厚的水乡民情。河滘村开村于7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,以前是河的沙积岩。村里有长达20多公里星罗棋布的河涌,潺潺河水皆是路,出村入乡一把桨,只有很窄的路基,所以,交通主要靠水路。当时的交通运输主要是草艇(扁艇),村里家家有草艇,户户会扒船。村民在农作之余也用农艇相互比赛,就形成了赛龙......
佛山海天酱料制作技艺
传统技艺
分布区域:佛山海天酱料集中在佛山市禅城区海天文沙厂区、高明厂区以及南海大榄厂区生产。产品销往全国各地、各民族、港、澳、台地区以及世界各国华人聚居的地方,并已进入欧美、加拿大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 历史渊源:相传制酱祖师夏泰及吴夫人始制,用大豆煮熟,经一定时间曝晒发酵,不但可食用,且有豉香味,入口浓香甘化。后被尊为制酱祖师。 清代佛山祖庙三元市有饮食店厨师梁柱侯,用大豆、芝麻磨成酱,做出的鸡味道香浓,吃后齿颊留香,于是名声大振,人们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制的酱料名称,并形成柱侯食品系列。由于酱料需求量大增,于是设立专门制酱的作坊,酱园业迅速兴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