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最新公告 非遗动态 非遗项目 非遗传承人 非遗法规 非遗简介 机构概况
传统音乐 · 佛山十番
发布日期:2020/06/27 15:35:22来源:本站

佛山十番

       十番锣鼓起源于唐朝,是凯旋乐的一种,流传于北方,明代盛行于江南。明永乐年间(1403~1424年)由安徽、江浙一带传入佛山和叠滘。距今已近600年。明清时期,佛山已成为全国四大名镇和四大聚之一,由于冶炼业发达,一些十番用的打击乐器,如金钹、大钹、高边锣、文锣等铜制击乐皆能制造,从而为十番在佛山落户提供了良好的条件。

       十番由流落广东的艺人所传,已流传几十代。明清时期,戏曲名伶流落佛山古镇,为了生活而收徒传艺,一面教授戏曲打击乐,一面逐步吸纳本地民间艺术养分而发展百粤锣鼓。为此,十番与粤剧打击乐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。据了解,过去粤剧团的掌板师傅,多是佛山十番师傅出身。在过去曾盛极一时的北方和江南地区,已少见其多姿多彩的踪影。

       十番乐器计有:沙鼓(又称沙滴),大鼓,云鼓各一个,二锣,高边大锣,翘心锣,苏锣各一面,大钹一对,小钹8-10对。小钹的其中一只,以数尺小绳系着,小绳上分别间缠上五色彩绸小条,另一只钹用彩绸短索系着作执手。另外还有旌旗数面,顾绣头牌一面。整个十番乐队由二十多人组成。十番的曲牌有:掛牌,长锣,钹起,洒金钱,合鼓引……等。

       飞钹是十番乐队中的表演核心,技术性强,难度高,姿势优美,可以列队排阵表演于行进之中。近年有关书报刊曾多次对茶基何广义堂的十番罗鼓作了深入的报导,为推动十番古乐的再现直到了巨大的作用。飞钹的表演功架是表演者一手持数尺彩索系着的小铜钹,用手腕抖动彩索,使飞钹在空中环回翻飞;另一只手紧执另一小钹,调准切击点的不同而分为:左飞、右飞、阳飞、阴飞和过头飞等多种技法。

       十番锣鼓表演,场面壮观,铿锵悦耳,喜庆热闹。特别耍飞钹,花样百出,形态优美,惊险刺激,金光闪闪的飞钹,在古雅着装的乐手阵中上下,左右翻飞,就象彩蝶翩翩起舞,让人看得眼花缭乱,心潮激动,叹为观止。乡中民俗节日,喜庆活动,如端午节赛龙夺锦,中秋节出秋景巡游都少不了十番。

       十番是用打击乐演奏的器乐曲,由十番鼓、群鼓、沙鼓、翘心锣、大文锣、高边锣、单打、大钹、飞钹和响螺组成。其中飞钹(又名飞池)不按常规碰击,而是在钹冠连着两三尺长的绳子,甩动绳子擦击。花式叠出,可舞性极强。它的最大特色,是轻薄小钹不按常规碰击,而是一手执钹冠,一手甩动穿上绳子的另一钹擦击,十人八人同时表演各种花式,有很强的可舞性和可观性,故名“飞钹”。

       据大基尾“明星影映”已故十番艺人马聪(1926—1992)口传:佛山十番是由江苏、浙江等地流落广东的艺人所传,传至他已经数代,他的师傅是外省人,人称“老韩”。可见,佛山十番至少有100多年历史。

       由于历史变迁,只有茶基村十番会坚持活动至今,并由一批老艺人培养新手,组成新老结合的队伍,随时可以出去表演。茶基村附近的庆云、夏教,虽然停止活动多时,但保存了主要的十番乐器。佛山禅城区是最先接受外来十番的引进地,仍有传承人活动,如马达明、黄仲文等人,开展了进校园传授活动,这些都是保护、传承佛山十番的可靠基础。